第九條 資產應作適當之分類。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應予以劃分。但如按流動性之順序表達所有資產能提供可靠而更攸關之資訊者,不在此限。
各資產項目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回收之總金額,及超過十二個月後回收之總金額,應分別在財務報告表達或附註揭露。
資產負債表之資產至少應包括下列各項目:
一、流動資產:企業預期於其正常營業週期中實現該資產,或意圖將其出售或消耗;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該資產;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實現該資產;現金或約當現金,但不包括於資產負債表日後逾十二個月用以交換、清償負債或受有其他限制者。
(一)現金及約當現金:係庫存現金、活期存款及可隨時轉換成定額現金且價值變動風險甚小之短期並具高度流動性之投資。
發行人應揭露現金及約當現金之組成部分,及其用以決定該組成項目之政策。
(二)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係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
1、持有供交易之金融資產。
2、除依避險會計指定為被避險項目外,原始認列時被指定為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下列金融工具應分類為持有供交易金融資產:
1、取得之主要目的為短期內出售。
2、於原始認列時即屬合併管理之可辨認金融工具組合之一部分,且有證據顯示近期該組合為短期獲利之操作模式。
3、除財務保證合約或被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外之衍生金融資產。
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應按公允價值衡量。
(三)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流動:係非衍生金融資產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
1、被指定為備供出售。
2、非屬下列金融資產:
(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2)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
(3)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
(4)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
(5)應收款。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按公允價值衡量。
(四)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流動:係依避險會計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之衍生金融資產,應以公允價值衡量。
(五)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係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者:
1、持有無活絡市場公開報價之權益工具投資,或與此種無活絡市場公開報價權益工具連結且須以交付該等權益工具交割之衍生工具。
2、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衡量。
(六)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流動:係無活絡市場公開報價,且具固定或可決定收取金額之債券投資,且同時符合下列條件者:
1、未分類為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
2、未指定為備供出售。
3、未因信用惡化以外之因素,致持有人可能無法回收幾乎所有之原始投資。
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應以攤銷後成本衡量。
(七)應收票據:係應收之各種票據。
應收票據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附息之短期應收票據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應收票據業經貼現或轉讓者,應予扣除並加註明。
因營業而發生之應收票據,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其他應收票據分別列示。
金額重大之應收關係人票據,應單獨列示。
提供擔保之票據,應於附註中說明。
資產負債表日應評估應收票據無法收現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呆帳。
(八)應收帳款:係因出售商品或勞務而發生之債權。
應收帳款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收帳款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金額重大之應收關係人帳款,應單獨列示。
資產負債表日應評估應收帳款無法收現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呆帳。
分期付款銷貨之未實現利息收入,應列為應收帳款之減項。款項收回期間超過一年部分,並應附註說明各年度預期收回之金額。
設定擔保應收帳款應於附註中揭露。
(九)其他應收款:係不屬於應收票據、應收帳款之其他應收款項。
資產負債表日應評估其他應收款無法收回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呆帳。
備抵呆帳應分別列為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及其他應收款之減項。各該項目如為更明細之劃分者,備抵呆帳亦比照分別列示。
(十)當期所得稅資產:與本期及前期有關之已支付所得稅金額超過該等期間應付金額之部分。
(十一)存貨:係符合下列任一條件之資產:
1、持有供正常營業過程出售者。
2、正在製造過程中以供正常營業過程出售者。
3、將於製造過程或勞務提供過程中消耗之原料或物料(耗材)。
存貨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二號規定辦理。
存貨應以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衡量,當存貨成本高於淨變現價值時,應將成本沖減至淨變現價值,沖減金額應於發生當期認列為銷貨成本。
存貨有提供作質、擔保或由債權人監視使用等情事,應予註明。
(十二)預付款項:係包括預付費用及預付購料款等。
(十三)待出售非流動資產:係指依出售處分群組之一般條件及商業慣例,於目前狀態下,可供立即出售,且其出售必須為高度很有可能之非流動資產或待出售處分群組內之資產。
待出售非流動資產及待出售處分群組之衡量、表達與揭露,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五號規定辦理。
(十四)其他流動資產:係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流動資產。
二、非流動資產:係指流動資產以外,具長期性質之有形、無形資產及金融資產。
(一)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非流動:係指具有固定或可決定之付款金額及固定到期日,且企業有積極意圖及能力持有至到期日之非衍生金融資產。但下列項目除外:
1、原始認列時指定為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
2、指定為備供出售。
3、符合放款及應收款定義。
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應以攤銷後成本衡量。
(二)採用權益法之投資:係指投資關聯企業,或合資控制者未採比例合併法認列聯合控制個體之權益。
採用權益法之投資之評價及表達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二十八號及第三十一號規定辦理。
認列投資損益時,關聯企業編製之財務報告若未符合本準則,應先按本準則調整後,再據以認列投資損益,採用權益法所用之關聯企業財務報告日期應與投資者相同,若有不同時,應對關聯企業財務報告日期與投資者財務報告日期間所發生之重大交易或事件之影響予以調整,在任何情況下,關聯企業與投資者之資產負債表日之差異不得超過三個月。若會計師依審計準則公報第二十四號規定判斷關聯企業對投資者財務報告公允表達影響重大者,關聯企業之財務報告應經會計師依照「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規則」與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之規定辦理查核。
採用權益法之投資有提供作質,或受有約束、限制等情事者,應予註明。
(三)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係指用於商品或勞務之生產或提供、出租予他人或供管理目的而持有,且預期使用期間超過一個會計年度之有形資產項目。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十六號規定辦理。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之各項組成若屬重大,應單獨提列折舊。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具有不同耐用年限,或以不同方式提供經濟效益,或適用不同折舊方法、折舊率者,應在附註中分別列示重大組成部分之類別。
(四)投資性不動產:係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具,而由所有者或融資租賃之承租人所持有之不動產。
投資性不動產之後續衡量應採用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四十號規定辦理。
(五)無形資產:係指無實體形式之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並同時符合具有可辨認性、可被企業控制及具有未來經濟效益。
無形資產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八號規定辦理。
(六)生物資產:係指與農業活動有關具生命之動物或植物,生物資產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四十一號規定辦理。
(七)遞延所得稅資產:係指與可減除暫時性差異、未使用課稅損失遞轉後期及未使用所得稅抵減遞轉後期有關之未來期間可回收所得稅金額。
(八)其他非流動資產:係不能歸類於以上各類之非流動資產。
探勘及評估資產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六號規定辦理。
前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備供出售金融資產、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其他應收款項目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規定辦理。
發行人應於資產負債表日對第三項有關備供出售金融資產、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其他應收款、採用權益法之投資、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投資性不動產、無形資產、探勘及評估資產等項目評估是否有減損之客觀證據,若存在此類證據,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及第三十六號規定,認列減損損失金額。
第三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備供出售金融資產、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生物資產等項目,應依流動性區分為流動與非流動。 |
第九條 資產應作適當之分類。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應予以劃分。但如按流動性之順序表達所有資產能提供可靠而更攸關之資訊者,不在此限。
各資產項目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回收之總金額,及超過十二個月後回收之總金額,應分別在財務報告表達或附註揭露。
資產負債表之資產至少應包括下列各項目:
一、流動資產:企業預期於其正常營業週期中實現該資產,或意圖將其出售或消耗;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該資產;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實現該資產;現金或約當現金,但不包括於資產負債表日後逾十二個月用以交換、清償負債或受有其他限制者。
(一)現金及約當現金:係庫存現金、活期存款及可隨時轉換成定額現金且價值變動風險甚小之短期並具高度流動性之投資。
發行人應揭露現金及約當現金之組成部分,及其用以決定該組成項目之政策。
(二)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係指非屬按攤銷後成本衡量及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三)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係非持有供交易之權益工具投資,於原始認列時,選擇將該投資後續公允價值變動列報於其他綜合損益中。
(四)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流動:係依避險會計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之衍生金融資產,應以公允價值衡量。
(五)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係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之金融資產:
1、發行人係在以收取合約現金流量為目的而持有資產之經營模式下持有該資產。
2、該金融資產之合約條款產生特定日期之現金流量,該等現金流量完全為支付本金及流通在外本金金額之利息。
符合上開條件之金融資產仍可於原始認列時,將其指定為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以消除或減少如不指定將會產生因採用不同基礎衡量資產負債或認列其利益及損失之衡量或認列不一致之情形。
(六)應收票據:係應收之各種票據。
應收票據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附息之短期應收票據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應收票據業經貼現或轉讓者,應予扣除並加註明。
因營業而發生之應收票據,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其他應收票據分別列示。
金額重大之應收關係人票據,應單獨列示。
提供擔保之票據,應於附註中說明。
資產負債表日應評估應收票據無法收現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呆帳。
(七)應收帳款:係因出售商品或勞務而發生之債權。
應收帳款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收帳款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金額重大之應收關係人帳款,應單獨列示。
資產負債表日應評估應收帳款無法收現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呆帳。
分期付款銷貨之未實現利息收入,應列為應收帳款之減項。款項收回期間超過一年部分,並應附註說明各年度預期收回之金額。
設定擔保應收帳款應於附註中揭露。
(八)其他應收款:係不屬於應收票據、應收帳款之其他應收款項。
資產負債表日應評估其他應收款無法收回之金額,提列適當之備抵呆帳。
備抵呆帳應分別列為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及其他應收款之減項。各該項目如為更明細之劃分者,備抵呆帳亦比照分別列示。
(九)當期所得稅資產:與本期及前期有關之已支付所得稅金額超過該等期間應付金額之部分。
(十)存貨:係符合下列任一條件之資產:
1、持有供正常營業過程出售者。
2、正在製造過程中以供正常營業過程出售者。
3、將於製造過程或勞務提供過程中消耗之原料或物料(耗材)。
存貨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二號規定辦理。
存貨應以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衡量,當存貨成本高於淨變現價值時,應將成本沖減至淨變現價值,沖減金額應於發生當期認列為銷貨成本。
存貨有提供作質、擔保或由債權人監視使用等情事,應予註明。
(十一)預付款項:係包括預付費用及預付購料款等。
(十二)待出售非流動資產:係指依出售處分群組之一般條件及商業慣例,於目前狀態下,可供立即出售,且其出售必須為高度很有可能之非流動資產或待出售處分群組內之資產。
待出售非流動資產及待出售處分群組之衡量、表達與揭露,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五號規定辦理。
(十三)其他流動資產:係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流動資產。
二、非流動資產:係指流動資產以外,具長期性質之有形、無形資產及金融資產。
(一)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非流動:係指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屬非流動者,包括非採權益法之長期權益工具投資等。
(二)採用權益法之投資:係指投資關聯企業,或合資控制者未採比例合併法認列聯合控制個體之權益。
採用權益法之投資之評價及表達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二十八號及第三十一號規定辦理。
認列投資損益時,關聯企業編製之財務報告若未符合本準則,應先按本準則調整後,再據以認列投資損益,採用權益法所用之關聯企業財務報告日期應與投資者相同,若有不同時,應對關聯企業財務報告日期與投資者財務報告日期間所發生之重大交易或事件之影響予以調整,在任何情況下,關聯企業與投資者之資產負債表日之差異不得超過三個月。若會計師依審計準則公報第二十四號規定判斷關聯企業對投資者財務報告公允表達影響重大者,關聯企業之財務報告應經會計師依照「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規則」與一般公認審計準則之規定辦理查核。
採用權益法之投資有提供作質,或受有約束、限制等情事者,應予註明。
(三)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係指用於商品或勞務之生產或提供、出租予他人或供管理目的而持有,且預期使用期間超過一個會計年度之有形資產項目。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十六號規定辦理。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之各項組成若屬重大,應單獨提列折舊。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具有不同耐用年限,或以不同方式提供經濟效益,或適用不同折舊方法、折舊率者,應在附註中分別列示重大組成部分之類別。
(四)投資性不動產:係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具,而由所有者或融資租賃之承租人所持有之不動產。
投資性不動產之後續衡量應採用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四十號規定辦理。
(五)無形資產:係指無實體形式之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並同時符合具有可辨認性、可被企業控制及具有未來經濟效益。
無形資產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八號規定辦理。
(六)生物資產:係指與農業活動有關具生命之動物或植物,生物資產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四十一號規定辦理。
(七)遞延所得稅資產:係指與可減除暫時性差異、未使用課稅損失遞轉後期及未使用所得稅抵減遞轉後期有關之未來期間可回收所得稅金額。
(八)其他非流動資產:係不能歸類於以上各類之非流動資產。
探勘及評估資產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其會計處理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六號規定辦理。
前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其他應收款項目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及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規定辦理。
發行人應於資產負債表日對第三項有關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其他應收款、採用權益法之投資、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投資性不動產、無形資產、探勘及評估資產等項目評估是否有減損之客觀證據,若存在此類證據,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及第三十六號規定,認列減損損失金額。
第三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生物資產等項目,應依流動性區分為流動與非流動。 |
一、配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金融工具」生效日延後至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該公報未生效前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金融工具:認列與衡量」規定辦理,爰參酌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二零零九年版)第九段相關規定,修正第三項第一款第二目,並新增第三項第一款第三目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及第三項第二款第一目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相關規定
,並刪除現行條文第三項第一款第三目及第二款第一目有關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相關規定。
二、參酌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金融工具:認列與衡量」第六十六段及第九段規定,增訂第三項第一款第五目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及第六目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規定,並刪除現行條文第三項第一款第五目有關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之相關規定。至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衡量之條件,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AG第八十段、第八十一段之規定,係指該金融資產之合理公允價值估計數區間變異性重大,且無法合理評估各種估計數機率者。另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第五十三段規定,原帳列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續後公允價值如已能可靠衡量時,應按原始取得時之意圖,將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重分類至供交易之金融資產或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項下。
三、現行條文第三項第一款第六目至十三目移列至第七目至第十四目。
四、配合本次修正,修正第四項至第六項規定。 |
第十條 負債應作適當之分類。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應予以劃分。但如按流動性之順序表達所有負債能提供可靠而更攸關之資訊者,不在此限。
各負債項目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清償之總金額,及超過十二個月後清償之總金額,應分別在財務報告表達或附註揭露。
資產負債表之負債至少應包括下列各項目:
一、流動負債:企業預期於其正常營業週期中清償該負債;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該負債;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到期清償該負債,即使於資產負債表日後至通過財務報告前已完成長期性之再融資或重新安排付款協議;企業不能無條件將清償期限遞延至資產負債表日後至少十二個月之負債,負債之條款可能依交易對方之選擇,以發行權益工具而導致其清償者,並不影響其分類。
(一)短期借款:係包括向銀行短期借入之款項、透支及其他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應依借款種類註明借款性質、保證情形及利率區間,如有提供擔保品者,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向金融機構、股東、員工、關係人及其他個人或機構之借入款項,應分別註明。
(二)應付短期票券:係為自貨幣市場獲取資金,而委託金融機構發行之短期票券,包括應付商業本票及銀行承兌匯票等。
應付短期票券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付短期票券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票面金額衡量。
應付短期票券應註明保證、承兌機構及利率,如有提供擔保品者,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三)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流動:係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
1、持有供交易之金融負債。
2、除依避險會計指定為被避險項目外,原始認列時被指定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
下列金融工具應分類為持有供交易金融負債:
1、其發生主要目的為短期內再買回。
2、於原始認列時即屬合併管理之可辨認金融工具組合之一部分,且有證據顯示近期該組合為短期獲利之操作模式。。
3、除財務保證合約或被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外之衍生金融負債。
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應按公允價值衡量。
(四)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流動:係依避險會計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之衍生金融負債,應以公允價值衡量。
(五)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流動:係與無活絡市場公開報價之權益工具連結,並以交付該權益工具交割之衍生工具負債,且其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衡量者。
(六)應付票據:係應付之各種票據。
應付票據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付票據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因營業而發生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應付票據,應分別列示。
金額重大之應付銀行、關係人票據,應單獨列示。
已提供擔保品之應付票據,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存出保證用之票據,於保證之責任終止時可收回註銷者,得不列為流動負債,但應於財務報告附註中說明保證之性質及金額。
(七)應付帳款:係因賒購原物料、商品或勞務所發生之債務。
應付帳款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付帳款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因營業而發生之應付帳款,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其他應付款項分別列示。
金額重大之應付關係人款項,應單獨列示。
已提供擔保品之應付帳款,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八)其他應付款:係不屬於應付票據、應付帳款之其他應付款項,如應付稅捐、薪工及股利等。
經股東會決議通過之應付股息紅利,如已確定分派辦法及預定支付日期者,應加以揭露。
(九)當期所得稅負債:係指尚未支付之本期及前期所得稅。
(十)負債準備—流動:係指不確定時點或金額之負債。
負債準備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七號規定辦理。
負債準備應於發行人因過去事件而負有現時義務,且很有可能需要流出具經濟效益之資源以清償該義務,及該義務之金額能可靠估計時認列。
發行人應於附註中將負債準備區分為員工福利負債準備及其他項目。
(十一)與待出售非流動資產直接相關之負債:係指依出售處分群組之一般條件及商業慣例,於目前狀態下,可供立即出售,且其出售必須為高度很有可能之待出售處分群組內之負債。
(十二)其他流動負債:係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流動負債。
二、非流動負債:係指非屬流動負債之其他負債。
(一)應付公司債(含海外公司債):係發行人發行之債券。
發行債券須於附註內註明核定總額、利率、到期日、擔保品名稱、帳面金額、發行地區及其他有關約定限制條款等。如所發行之債券為轉換公司債者,並應註明轉換辦法及已轉換金額。
應付公司債之溢價、折價為應付公司債之評價項目,應列為應付公司債之加項或減項,並按有效利息法,於債券流通期間內加以攤銷,作為利息費用之調整項目。
(二)長期借款:係包括長期銀行借款及其他長期借款或分期償付之借款等。長期借款應註明其內容、到期日、利率、擔保品名稱、帳面金額及其他約定重要限制條款。
長期借款以外幣或按外幣兌換率折算償還者,應註明外幣名稱及金額。
向股東、員工及關係人借入之長期款項,應分別註明。
長期應付票據及其他長期應付款項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
(三)遞延所得稅負債:係指與應課稅暫時性差異有關之未來期間應付所得稅金額。
(四)其他非流動負債:係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非流動負債。
前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應付票據、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項目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規定辦理。
第三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負債準備等項目,應依流動性區分為流動與非流動。 |
第十條 負債應作適當之分類。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應予以劃分。但如按流動性之順序表達所有負債能提供可靠而更攸關之資訊者,不在此限。
各負債項目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清償之總金額,及超過十二個月後清償之總金額,應分別在財務報告表達或附註揭露。
資產負債表之負債至少應包括下列各項目:
一、流動負債:企業預期於其正常營業週期中清償該負債;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該負債;預期於資產負債表日後十二個月內到期清償該負債,即使於資產負債表日後至通過財務報告前已完成長期性之再融資或重新安排付款協議;企業不能無條件將清償期限遞延至資產負債表日後至少十二個月之負債,負債之條款可能依交易對方之選擇,以發行權益工具而導致其清償者,並不影響其分類。
(一)短期借款:係包括向銀行短期借入之款項、透支及其他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應依借款種類註明借款性質、保證情形及利率區間,如有提供擔保品者,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向金融機構、股東、員工、關係人及其他個人或機構之借入款項,應分別註明。
(二)應付短期票券:係為自貨幣市場獲取資金,而委託金融機構發行之短期票券,包括應付商業本票及銀行承兌匯票等。
應付短期票券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付短期票券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票面金額衡量。
應付短期票券應註明保證、承兌機構及利率,如有提供擔保品者,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三)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流動:係指具下列條件之一者:
1、持有供交易之金融負債。
2、除依避險會計指定為被避險項目外,原始認列時被指定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
下列金融工具應分類為持有供交易金融負債:
1、其發生主要目的為短期內再買回。
2、其屬合併管理之一組可辨認金融工具投資組合之部分,且有證據顯示近期該組實際上為短期獲利之操作模式。
3、除被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外之衍生金融負債。
(四)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流動:係依避險會計指定且為有效避險工具之衍生金融負債,應以公允價值衡量。
(五)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流動:係指非屬下列條件之金融負債:
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
2、因金融資產之移轉不符合除列要件或因適用持續參與法而產生之金融負債。
3、財務保證合約。
4、以低於市場之利率提供放款之承諾。
(六)應付票據:係應付之各種票據。
應付票據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付票據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因營業而發生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應付票據,應分別列示。
金額重大之應付銀行、關係人票據,應單獨列示。
已提供擔保品之應付票據,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存出保證用之票據,於保證之責任終止時可收回註銷者,得不列為流動負債,但應於財務報告附註中說明保證之性質及金額。
(七)應付帳款:係因賒購原物料、商品或勞務所發生之債務。
應付帳款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但未付息之短期應付帳款若折現之影響不大,得以原始發票金額衡量。
因營業而發生之應付帳款,應與非因營業而發生之其他應付款項分別列示。
金額重大之應付關係人款項,應單獨列示。
已提供擔保品之應付帳款,應註明擔保品名稱及帳面金額。
(八)其他應付款:係不屬於應付票據、應付帳款之其他應付款項,如應付稅捐、薪工及股利等。
經股東會決議通過之應付股息紅利,如已確定分派辦法及預定支付日期者,應加以揭露。
(九)當期所得稅負債:係指尚未支付之本期及前期所得稅。
(十)負債準備—流動:係指不確定時點或金額之負債。
負債準備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七號規定辦理。
負債準備應於發行人因過去事件而負有現時義務,且很有可能需要流出具經濟效益之資源以清償該義務,及該義務之金額能可靠估計時認列。
發行人應於附註中將負債準備區分為員工福利負債準備及其他項目。
(十一)與待出售非流動資產直接相關之負債:係指依出售處分群組之一般條件及商業慣例,於目前狀態下,可供立即出售,且其出售必須為高度很有可能之待出售處分群組內之負債。
(十二)其他流動負債:係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流動負債。
二、非流動負債:係指非屬流動負債之其他負債。
(一)應付公司債(含海外公司債):係發行人發行之債券。
發行債券須於附註內註明核定總額、利率、到期日、擔保品名稱、帳面金額、發行地區及其他有關約定限制條款等。如所發行之債券為轉換公司債者,並應註明轉換辦法及已轉換金額。
應付公司債之溢價、折價為應付公司債之評價項目,應列為應付公司債之加項或減項,並按有效利息法,於債券流通期間內加以攤銷,作為利息費用之調整項目。
(二)長期借款:係包括長期銀行借款及其他長期借款或分期償付之借款等。長期借款應註明其內容、到期日、利率、擔保品名稱、帳面金額及其他約定重要限制條款。
長期借款以外幣或按外幣兌換率折算償還者,應註明外幣名稱及金額。
向股東、員工及關係人借入之長期款項,應分別註明。
長期應付票據及其他長期應付款項應以有效利息法之攤銷後成本衡量。
(三)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非流動:係指非屬應付公司債、長期借款之按攤銷後成本衡量金融負債屬非流動者。
(四)遞延所得稅負債:係指與應課稅暫時性差異有關之未來期間應付所得稅金額。
(五)其他非流動負債:係不能歸屬於以上各類之非流動負債。
前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應付票據、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項目之會計處理,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規定辦理。
第三項有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負債準備等項目,應依流動性區分為流動與非流動。 |
一、參酌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二零零九年版)第九段及第六十六段規定,修正第三項第一款第三目及新增第五目,並刪除現行條文第三項第一款第五目及第二款第三目之規定。
二、現行條文第三項第二款第四目至第五目移列至第三目至第四目。
三、配合本次修正,修正第四項及第五項規定。 |
第十一條 資產負債表之權益項目與其內涵及應揭露事項如下:
一、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
(一)股本:係股東對發行人所投入之資本,並向公司登記主管機關申請登記者。但不包括符合負債性質之特別股。
股本之種類、每股面額、額定股數、已發行且付清股款之股數、期初與期末流通在外股數之調節表、各類股本之權利、優先權及限制、由發行人或由其子公司或關聯企業持有發行人之股份、保留供選擇權與股票銷售合約發行(轉讓、轉換)之股份及特別條件等,均應附註揭露。
發行可轉換特別股及海外存託憑證者,應揭露發行地區、發行及轉換辦法、已轉換金額及特別條件。
(二)資本公積:係指發行人發行金融工具之權益組成部分及發行人與業主間之股本交易所產生之溢價,通常包括超過票面金額發行股票溢價、受領贈與之所得及其他依本準則相關規範所產生者等。資本公積應按其性質分別列示,其用途受限制者,應附註揭露受限制情形。
(三)保留盈餘(或累積虧損):係由營業結果所產生之權益,包括法定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及未分配盈餘(或待彌補虧損)等。
1、法定盈餘公積:係依公司法之規定應提撥定額之公積。
2、特別盈餘公積:係因有關法令、契約、章程之規定或股東會決議由盈餘提撥之公積。
3、未分配盈餘(或待彌補虧損):係尚未分配亦未經指撥之盈餘(未經彌補之虧損為待彌補虧損)。
4、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應俟股東大會決議後方可列帳。但有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之議案者,應於當期財務報告附註揭露。
(四)其他權益:包括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現金流量避險中屬有效避險部分之避險工具利益及損失等累計餘額。
(五)庫藏股票:庫藏股票應按成本法處理,列為權益減項,並註明股數。
二、非控制權益:係指子公司之權益中非直接或間接歸屬於母公司之部分。 |
第十一條 資產負債表之權益項目與其內涵及應揭露事項如下:
一、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
(一)股本:係股東對發行人所投入之資本,並向公司登記主管機關申請登記者。但不包括符合負債性質之特別股。
股本之種類、每股面額、額定股數、已發行且付清股款之股數、期初與期末流通在外股數之調節表、各類股本之權利、優先權及限制、由發行人或由其子公司或關聯企業持有發行人之股份、保留供選擇權與股票銷售合約發行(轉讓、轉換)之股份及特別條件等,均應附註揭露。
發行可轉換特別股及海外存託憑證者,應揭露發行地區、發行及轉換辦法、已轉換金額及特別條件。
(二)資本公積:係指發行人發行金融工具之權益組成部分及發行人與業主間之股本交易所產生之溢價,通常包括超過票面金額發行股票溢價、受領贈與之所得及其他依本準則相關規範所產生者等。資本公積應按其性質分別列示,其用途受限制者,應附註揭露受限制情形。
(三)保留盈餘(或累積虧損):係由營業結果所產生之權益,包括法定盈餘公積、特別盈餘公積及未分配盈餘(或待彌補虧損)等。
1、法定盈餘公積:係依公司法之規定應提撥定額之公積。
2、特別盈餘公積:係因有關法令、契約、章程之規定或股東會決議由盈餘提撥之公積。
3、未分配盈餘(或待彌補虧損):係尚未分配亦未經指撥之盈餘(未經彌補之虧損為待彌補虧損)。
4、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應俟股東大會決議後方可列帳。但有盈餘分配或虧損彌補之議案者,應於當期財務報告附註揭露。
(四)其他權益:包括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權益工具投資之利益及損失、現金流量避險中屬有效避險部分之避險工具利益及損失等累計餘額。
(五)庫藏股票:庫藏股票應按成本法處理,列為權益減項,並註明股數。
二、非控制權益:係指子公司之權益中非直接或間接歸屬於母公司之部分。 |
參酌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二零零九年版)第五十五段相關規定,修正第一項第一款第四目。 |
第十二條 發行人應將某一期間認列之所有收益及費損項目表達於單一綜合損益表,其內容包含損益之組成部分及其他綜合損益之組成部分。
前項認列於損益之收入及費用應以功能別為分類基礎,並揭露性質別之額外資訊,包括折舊與攤銷費用及員工福利費用等。
當收益或費損項目重大時,發行人應於綜合損益表或附註中單獨揭露其性質及金額。
綜合損益表至少包括下列項目:
一、收入:
(一)營業收入:包括商品銷售收入及勞務提供收入等。
(二)其他收入:包括他人使用企業資產產生之利息、權利金及股利收入等。
收入之認列及衡量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十八號規定辦理。
建造合約收入之認列與衡量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十一號規定辦理,發行人應將因合約工作應向客戶收取之帳款總額列報為資產,及因合約工作應支付予客戶之帳款總額列報為負債。
二、營業成本:係本期內因商品銷售或勞務提供等所應負擔之成本。
三、財務成本:係包括各類負債之利息、公允價值避險工具與調整被避險項目之損益、現金流量避險工具公允價值變動自權益分類至損益等項目,扣除符合資本化部分。
四、採用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之份額:係發行人按其所享有關聯企業及聯合控制個體之份額,以權益法認列關聯企業及聯合控制個體之損益。
五、所得稅費用(利益):係指包含於決定本期損益中,與當期所得稅及遞延所得稅有關之彙總數。
六、停業單位損益:係指停業單位之稅後損益,及構成停業單位之資產或處分群組於按公允價值減出售成本衡量時或於處分時所認列之稅後利益或損失。
停業單位損益之表達與揭露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五號規定辦理。
七、當期損益:係本報導期間之盈餘或虧損。
八、其他綜合損益:係按性質分類之其他綜合損益之各組成部分,包括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評價損益、現金流量避險中屬有效避險部分之避險工具利益及損失、確定福利計畫精算損益等。
九、採用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及合資之其他綜合損益份額。
十、綜合損益總額。
十一、當期損益歸屬於非控制權益及母公司業主之分攤數。
十二、當期綜合損益總額歸屬於非控制權益及母公司業主之分攤數。
十三、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權益持有人之繼續營業單位損益及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權益持有人之損益之基本與稀釋每股盈餘。
每股盈餘之計算及表達,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三號規定辦理。 |
第十二條 發行人應將某一期間認列之所有收益及費損項目表達於單一綜合損益表,其內容包含損益之組成部分及其他綜合損益之組成部分。
前項認列於損益之收入及費用應以功能別為分類基礎,並揭露性質別之額外資訊,包括折舊與攤銷費用及員工福利費用等。
當收益或費損項目重大時,發行人應於綜合損益表或附註中單獨揭露其性質及金額。
綜合損益表至少包括下列項目:
一、收入:
(一)營業收入:包括商品銷售收入及勞務提供收入等。
(二)其他收入:包括他人使用企業資產產生之利息、權利金及股利收入等。
收入之認列及衡量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十八號規定辦理。
建造合約收入之認列與衡量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十一號規定辦理,發行人應將因合約工作應向客戶收取之帳款總額列報為資產,及因合約工作應支付予客戶之帳款總額列報為負債。
二、營業成本:係本期內因商品銷售或勞務提供等所應負擔之成本。
三、除列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淨損益:係指發行人自帳上移除原已認列之按攤銷後成本衡量金融資產所產生之淨利益(損失)。
四、金融資產重分類淨損益:係金融資產自按攤銷後成本衡量重分類至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淨利益(損失)。
五、財務成本:係包括各類負債之利息、公允價值避險工具與調整被避險項目之損益、現金流量避險工具公允價值變動自權益分類至損益等項目,扣除符合資本化部分。
六、採用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之份額:係發行人按其所享有關聯企業及聯合控制個體之份額,以權益法認列關聯企業及聯合控制個體之損益。
七、所得稅費用(利益):係指包含於決定本期損益中,與當期所得稅及遞延所得稅有關之彙總數。
八、停業單位損益:係指停業單位之稅後損益,及構成停業單位之資產或處分群組於按公允價值減出售成本衡量時或於處分時所認列之稅後利益或損失。
停業單位損益之表達與揭露應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五號規定辦理。
九、當期損益:係本報導期間之盈餘或虧損。
十、其他綜合損益:係按性質分類之其他綜合損益之各組成部分,包括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權益工具投資之利益及損失、現金流量避險中屬有效避險部分之避險工具利益及損失、確定福利計畫精算損益等。
十一、採用權益法認列之關聯企業及合資之其他綜合損益份額。
十二、綜合損益總額。
十三、當期損益歸屬於非控制權益及母公司業主之分攤數。
十四、當期綜合損益總額歸屬於非控制權益及母公司業主之分攤數。
十五、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權益持有人之繼續營業單位損益及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權益持有人之損益之基本與稀釋每股盈餘。
每股盈餘之計算及表達,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三號規定辦理。 |
配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金融工具」生效日延後至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該公報未生效前應依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金融工具:認列與衡量」規定辦理,爰參酌國際會計準則第一號「財務報表之表達」(二零零九年版)第八十二段相關規定,刪除現行條文第四項第三款及第四款,另第五款至第十五款移列至第三款至第十三款,並修正第八款規定。 |
第二十三條 發行人編製個體財務報告時,應編製重要會計項目明細表。
重要會計項目明細表之名稱及格式如下:
一、資產、負債及權益項目明細表:
(一)現金及約當現金明細表。(格式六之一)
(二)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
(三)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三)
(四)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四)
(五)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五)
(六)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六)
(七)應收票據明細表。(格式六之七)
(八)應收帳款明細表。(格式六之八)
(九)其他應收款明細表。(格式六之九)
(十)存貨明細表。(格式六之十)
(十一)生物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一)
(十二)預付款項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二)
(十三)待出售非流動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三)
(十四)其他流動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十四)
(十五)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五)
(十六)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六)
(十七)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資產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七)
(十八)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非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八)
(十九)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九)
(二十)無活絡市場之債券投資—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
(二十一)採用權益法之投資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一)
(二十二)採用權益法之投資累計減損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二)
(二十三)不動產、廠房及設備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三)
(二十四)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累計折舊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四)
(二十五)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累計減損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五)
(二十六)投資性不動產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六)
(二十七)投資性不動產累計折舊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七)
(二十八)投資性不動產累計減損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八)
(二十九)無形資產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九)
(三十)遞延所得稅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三十)
(三十一)生物資產—非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三十一)
(三十二)其他非流動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三十二)
(三十三)短期借款明細表。(格式七之一)
(三十四)應付短期票券明細表。(格式七之二)
(三十五)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三)
(三十六)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四)
(三十七)以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五)
(三十八)應付票據明細表。(格式七之六)
(三十九)應付帳款明細表。(格式七之七)
(四十)其他應付款明細表。(格式七之八)
(四十一)負債準備—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九)
(四十二)與待出售非流動資產直接相關之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
(四十三)其他流動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一)
(四十四)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二)
(四十五)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非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三)
(四十六)應付公司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四)
(四十七)長期借款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五)
(四十八)負債準備—非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十六)
(四十九)遞延所得稅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七)
(五十)其他非流動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八)
二、損益項目明細表:
(一)營業收入明細表。(格式八之一)
(二)營業成本明細表。(格式八之二)
(三)推銷費用明細表。(格式八之三)
(四)管理費用明細表。(格式八之四)
(五)其他收益及費損淨額明細表。(格式八之五)
(六)財務成本明細表。(格式八之六)
(七)本期發生之員工福利、折舊、折耗及攤銷費用功能別彙總表。(格式八之七)
前項第一款所列資產、負債及權益項目明細表,公司得依重大性原則決定是否須單獨列示。 |
第二十三條 發行人編製個體財務報告時,應編製重要會計項目明細表。
重要會計項目明細表之名稱及格式如下:
一、資產、負債及權益項目明細表:
(一)現金及約當現金明細表。(格式六之一)
(二)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
(三)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三)
(四)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四)
(五)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五)
(六)應收票據明細表。(格式六之六)
(七)應收帳款明細表。(格式六之七)
(八)其他應收款明細表。(格式六之八)
(九)存貨明細表。(格式六之九)
(十)生物資產—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
(十一)預付款項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一)
(十二)待出售非流動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二)
(十三)其他流動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三)
(十四)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四)
(十五)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五)
(十六)避險之衍生金融資產-非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六)
(十七)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七)
(十八)採用權益法之投資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八)
(十九)採用權益法之投資累計減損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十九)
(二十)不動產、廠房及設備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
(二十一)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累計折舊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一)
(二十二)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累計減損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二)
(二十三)投資性不動產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三)
(二十四)投資性不動產累計折舊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四)
(二十五)投資性不動產累計減損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五)
(二十六)無形資產變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六)
(二十七)遞延所得稅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七)
(二十八)生物資產—非流動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八)
(二十九)其他非流動資產明細表。(格式六之二十九)
(三十)短期借款明細表。(格式七之一)
(三十一)應付短期票券明細表。(格式七之二)
(三十二)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三)
(三十三)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四)
(三十四)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五)
(三十五)應付票據明細表。(格式七之六)
(三十六)應付帳款明細表。(格式七之七)
(三十七)其他應付款明細表。(格式七之八)
(三十八)負債準備—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九)
(三十九)與待出售非流動資產直接相關之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
(四十)其他流動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一)
(四十一)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非流動變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二)
(四十二)避險之衍生金融負債-非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三)
(四十三)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負債-非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十四)
(四十四)應付公司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五)
(四十五)長期借款明細表。(格式七之十六)
(四十六)負債準備—非流動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七)
(四十七)遞延所得稅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八)
(四十八)其他非流動負債明細表。(格式七之十九)
二、損益項目明細表:
(一)營業收入明細表。(格式八之一)
(二)營業成本明細表。(格式八之二)
(三)推銷費用明細表。(格式八之三)
(四)管理費用明細表。(格式八之四)
(五)財務成本明細表。(格式八之五)
(六)本期發生之員工福利、折舊、折耗及攤銷費用功能別彙總表。(格式八之六)
前項第一款所列資產、負債及權益項目明細表,公司得依重大性原則決定是否須單獨列示。 |
一、配合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九號「金融工具」生效日延後,第二項各款會計項目名稱配合國際會計準則第三十九號「金融工具:認列與衡量」規定調整,增訂第二項第一款第三目、第五目、第六目、第十六目、第十七目、第十九目、第二十目、第三十七目,並刪除現行條文第二項第一款第三目、第五目、第十五目、第十七目、第三十四目、第四十三目。
二、現行條文第二項第一款第六目至第十四目移列至第七目至第十五目,第十六目移列至第十八目,第十八目至第三十三目移列至第二十一目至第三十六目,第三十五目至第四十二目移列至第三十八目至第四十五目,第四十四目至第四十八目移列至第四十六目至第五十目。
三、另參酌國際會計準則第一號「財務報表之表達」BC第五十五段及第五十六段規定,新增其他收益及費損淨額明細表格式,爰增訂第二項第二款第五目,現行條文第二項第二款第五目至第六目移列至第六目至第七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