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條文 |
現行條文 |
說 明 |
第二條 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營利事業:指所得稅法第十一條第二項所稱之公營、私營或公私合營,以營利為目的,具備營業牌號或場所之獨資、合夥、公司及其他組織方式之工、商、農、林、漁、牧、礦、冶等營利事業。
二、重估價:指營利事業之資產,依本辦法之規定,重行估定其價值。
三、重估價基準日:指營利事業依第三條規定,就該日營利事業帳面所有之資產辦理重估之日。
四、會計年度:指所得稅法第二十三條所規定之年度,以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為一年度。但因原有習慣或營業季節之特殊情形,報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者,得變更起迄日期。
五、重估年度:指資產重估價基準日所屬之會計年度。
六、固定資產:指所得稅法第五十條所稱之固定資產,包括建築物、裝修附屬設備及船舶、機械、工具、器具等項,以及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所列之細目。
七、遞耗資產:指所得稅法第五十九條所稱之遞耗資產,包括礦藏、森林、樹、油井等天然資源。
八、無形資產:指所得稅法第六十條所稱之無形資產,包括營業權、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及各種特許權等項目。
九、取得價值:包括下列二部分。但因轉讓、滅失或報廢情事,致減少之部分,應分別扣除之。
(一)原始部分:指營利事業因購置、建築或製造資產所付之代價;其向外購入者,包括取得之代價及因取得並為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一切必要費用;其自行製造或建築者,包括自設計、製造、建築以至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一切必要工料及費用;其因受贈、交換、抵償及其他情形而取得者,以原估價格,為取得價值之原始部分。
(二)增添部分:指資產取得後因擴充、換置、改良、修理而增加其價值或效能時所支付之代價。
十、帳面價值或稱帳載未折減餘額:指營利事業所有之固定資產、遞耗資產及無形資產在重估價基準日,各該資產帳戶所記載之取得價值減除折舊、耗竭及攤折累積額後之餘額。遞耗資產之耗竭及無形資產之攤折,如直接貸入各該資產帳戶項下不另設準備科目者,以各該資產帳戶結餘數額為帳面價值。
十一、資產重估價值:指營利事業所有固定資產、遞耗資產及無形資產在重估價以後之價值;其內容包括下列二部分:
(一)帳面價值。
(二)重估差價:指重估價值減除帳面價值後之差額。
十二、物價指數:指臺灣地區年度躉售物價全年平均總指數。 |
第二條 本辦法所用名詞,其定義如左:
一、營利事業:係指所得稅法第十一條第二項所稱之公營、私營或公私合營,以營利為目的,具備營業牌號或場所之獨資、合夥、公司及其他組織方式之工、商、農、林、漁、牧、礦、冶等營利事業。
二、重估價:係指營利事業之資產,依本辦法之規定,重行估定其價值。
三、重估價基準日:係指營利事業依第三條之規定,就該日營利事業帳面所有之資產辦理重估之日。
四、會計年度:係指所得稅法第二十三條所規定之年度,以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為一年度,但因原有習慣或營業季節之特殊情形,報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者,得變更起迄日期。
五、重估年度:係指資產重估價基準日所屬之會計年度。
六、固定資產:係指所得稅法第五十條所稱之固定資產,包括建築物、裝修附屬設備及船舶、機械、工具、器具等項,以及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所列之細目。
七、遞耗資產:係指所得稅法第五十九條所稱之遞耗資產,包括礦藏、森林、樹、油井等天然資源。
八、無形資產:係指所得稅法第六十條所稱之無形資產,包括營業權、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及各種特許權等項目。
九、取得價值:包括左列兩部分,但因轉讓、滅失情事,致減少之部分,應分別扣除之。
(一)原始部分:係指營利事業因購置、建築、或製造資產所付之代價;其向外購入者,包括取得之代價及因取得並為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一切必要費用;其自行製造或建築者,包括自設計、製造、建築以至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一切必要工料及費用;其因受贈、交換、抵償及其他情形而取得者,以原估價格,為取得價值之原始部分;原在台灣地區之資產,以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帳載未折減餘額為取得價值之原始部分;取得資產時之營業地址在台灣地區外,於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後移入台灣地區之資產,以該項資產移入台灣地區,首次折成台幣記帳之帳載未折減餘額為其取得價值之原始部分。
(二)增添部分:係指資產取得後因擴充、換置、改良、修理而增加其價值或效能時所支付之代價。
十、時價:係指某項資產在重估價基準日之當地市場價格。
十一、帳面價值或稱帳載未折減餘額:係指營利事業所有之固定、遞耗及無形資產在重估價基準日,各該資產帳戶所記載之取得價值減除折舊、耗竭及攤折累積額後之餘額。遞耗資產之耗竭及無形資產之攤折,如直接貸入各該資產帳戶項下不另設準備科目者,以各該資產帳戶結餘數額為帳面價值。
十二、資產重估價值:係指營利事業所有固定、遞耗及無形資產在重估價以後之價值。其內容包括左列兩目:
(一)帳面價值。
(二)重估差價(指重估價值減除帳面價值後之差額)。
十三、取得資產時:係指營利事業取得是項資產所有權之時日。其屬依分期付款方式購置之資產,指購置人入帳使用該項資產之時日。
十四、營業地址:資產由總機構所取得者,係指總機構所在地,資產由分支機構所取得者,係指分支機構所在地。
十五、物價指數:係指台灣地區年度躉售物價全年平均總指數。
十六、新台幣與舊台幣折換比率,按照規定為一比四萬。 |
一、修正第九款,說明如下:
(一)序文但書增列資產「報廢」時之價值扣除規定。
(二)第一目後段有關營利事業於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取得原在臺灣地區之資產,及取得時營業地址在臺灣地區外而於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後移入臺灣地區之資產,均已逾法定耐用年數及攤折年限,爰刪除上開期間資產取得價值原始部分計算基準之規定,以符實際。
二、本辦法已無「時價」之用詞,爰將第十款刪除。
三、第九款及第八條修正後,本辦法已無「取得資產時」及「營業地址」之用詞,爰將第十三款及第十四款刪除。
四、按新臺幣係於三十四年發行,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取得之資產已逾法定耐用年限,無舊臺幣折換新臺幣規定之必要,爰將第十六款刪除。
五、第十一款、第十二款、第十五款款次,配合第十款、第十三款及第十四款之刪除,分別移列為第十款至第十二款。
六、其餘酌作文字或標點符號修正。 |
第七條 營利事業所有固定資產、遞耗資產及無形資產,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於重估價基準日前調整其帳面價值,作為重估價之依據:
一、在基準日前各年度中所提之折舊額,於申報所得額時,經稽徵機關核減,而未調整其累計折舊數額。
二、在基準日前各年度中,資產之取得價值,原列為費用支出,於計算所得額時,經調整為資本支出,而未記載於資產帳戶。
三、在基準日前,原未記載於資產帳戶之資產,而在重估價基準日前已將取得價格補列入資產帳戶。 |
第七條 營利事業所有固定、遞耗及無形資產,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於重估價基準日前調整其帳面價值,作為重估價之依據:
一、在基準日前各年度中所提之折舊額,於申報所得額時,經稽徵機關核減,而未調整其累計折舊數額者。
二、在基準日前各年度中,資產之取得價值,原列為費用支出,於計算所得額時,經調整為資本支出,而未記載於資產帳戶者。
三、在基準日前,原未記載於資產帳戶之資產,而在重估價基準日前已將取得價格補列入資產帳戶者。 |
序文文字酌作修正。 |
第八條 營利事業各項資產重估價值,應按下列公式重估計算之:
一、(取得價值-累計折舊) × (重估年度物價指數/取得資產年度物價指數)
=資產重估價值。
二、營利事業之資產,曾於以往年度辦理重估價者:
(上次重估價值-上次重估後之累計折舊) × (重估年度物價指數/上次重估年度物價指數) =資產重估價值。 |
第八條 營利事業各項資產重估價值,應按下列公式重估計算之:
一、取得資產時之營業地址,在台灣地區內,而資產取得係在民國三十四年以前者: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帳載未折減餘額-自民國三十五年起之累計折舊) × (重估年度物價指數/民國三十四年度物價指數)
=資產重估價值。
二、取得資產時之營業地址,在台灣地區內,而資產取得係在民國三十五年以後者:
(取得價值-累計折舊) × (重估年度物價指數/取得資產年度物價指數) =資產重估價值。
三、取得資產時之營業地址,在台灣地區外,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後移入台灣地區內者:
(該項資產移入台灣地區年度首次折成台幣記帳時之帳載未折減餘額-自該年度起之累計折舊) ×
(重估年度物價指數/移入台灣地區年度物價指數) =資產重估價值。
四、營利事業之資產,曾於以往年度辦理重估價者:
(上次重估價值-上次重估後之累計折舊) × (重估年度物價指數/上次重估年度物價指數) =資產重估價值。 |
一、營利事業於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取得原在臺灣地區之資產,及取得時營業地址在臺灣地區外而於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後移入臺灣地區之資產,均已逾法定耐用年數及攤折年限,已無重估之適用,無須再區分資產係三十四年以前或三十五年以後取得,爰刪除第一款、第三款及第二款前段文字,並將第二款移列為第一款。
二、原第四款移列為第二款。 |
第十一條 依本辦法辦理重估價資產之取得年度,依下列規定認定之:
一、資產之取得,以取得所有權之年度為取得年度;其屬分期付款者,以入帳使用年度為取得年度。
二、資產取得後如發生擴充、換置、改良、修理等情事者,其增添部分,以其完成年度為取得年度。
三、訂購資產及跨年度工程,以完成取得記入資產科目之年度為取得年度,其屬向國外進口者,以實際取得並記入該資產科目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四、資產由營利事業依法併購而取得,取得時以原帳面數額轉入者,得以被併購事業原始取得該項資產之年度為取得年度;其以成交價格入帳者,以併購年度為取得年度。
五、資產之取得價值原列為費用支出,於計算所得額時,經調整為資本支出,而於基準日前補列入資產帳戶者,以其實際發生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六、原未記載於資產帳戶之資產,於基準日前已將其取得價值與數量補列入資產帳戶,且原始憑證齊全者,以其實際取得資產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七、資產由於受贈、交換、抵償或其他情形而取得者,應以其實際取得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八、重估資產實際支付款項,或實際取得之日期無從查考者,以完成取得記入資產科目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
第十一條 依本辦法辦理重估價資產之取得年度,依左列之規定認定之:
一、資產之取得,以取得所有權之年度為取得年度;其屬分期付款者,以入帳使用年度為取得年度。
二、資產取得後如發生擴充、換置、改良、修理等情事者,其增添部分,以其完成年度為取得年度。
三、訂購資產及跨年度工程,以完成取得記入資產科目之年度為取得年度,其屬向國外進口者,以實際取得並記入該資產科目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四、資產由營利事業改組合併而取得者,取得時以原帳面數額轉入者,得以原組織原始取得該項資產之年度為取得年度,如係以成交價格入帳者,仍以其變更組織或合併而取得該項資產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五、資產之取得價值原列為費用支出,於計算所得額時,經調整為資本支出,而於基準日前補列入資產帳戶者,以其實際發生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六、原未記載於資產帳戶之資產,於基準日前已將其取得價值與數量補列入資產帳戶,且原始憑證齊全者,以其實際取得資產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七、資產由於受贈、交換、抵償或其他情形而取得者,應以其實際取得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八、重估資產實際支付款項,或實際取得之日期無從查考者,以完成取得記入資產科目之年度為取得年度。 |
一、依企業併購法第四條規定,企業進行組織調整而取得資產者,除合併外尚包括收購及分割等型態,爰參考企業併購法規定,將第四款「營利事業改組合併」修正為「營利事業依法併購」,以求完整,並酌作文字修正。
二、另序文酌作文字修正。 |
第十六條 資產取得後,如發生轉讓、滅失或報廢情事,而未於轉讓、滅失或報廢當時自帳上扣除者,於計算重估價值時,應追溯其取得年度而扣除之,取得年度無法決定時,按先進先出法計算,其累計折舊並應配合扣除之。 |
第十六條 資產取得後,如發生轉讓或滅失情事,而未於轉讓或滅失當時自帳上扣除者,於計算重估價值時,應追溯其取得年度而扣除之,取得年度無法決定時,按先入先出法計算,至其累計折舊並應配合扣除之。 |
增列資產「報廢」時之價值扣除規定;又所得稅法第四十四條、商業會計法第四十三條及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十號「存貨之會計處理準則」第二十六段,均以「先進先出法」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之一,爰將「先入先出法」修正為「先進先出法」,以資一致,並酌作文字修正。 |
第十九條 申請辦理資產重估價之營利事業,應自接到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辦理重估通知書之日起六十日內,填具下列書表,向該管稽徵機關辦理重估價申報;其逾六十日之期限者,得展期於三十日內申報之:
一、資產重估價申報書。
二、重估資產總表及其明細表。
三、重估前後比較資產負債表。 |
第十九條 申請辦理資產重估價之營利事業,應自接到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辦理重估通知書之日起六十日內,填具左列書表,向該管稽徵機關辦理重估申報;其逾六十日之期限者,得展期於三十日內申報之:
一、資產重估價申報書。
二、重估資產總表及其明細表。
三、重估前後比較資產負債表。 |
序文文字酌作修正。 |
第二十一條 營利事業以前各年度雖未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而其歷年帳冊文據齊全記載連續者,亦得申請辦理資產重估價。 |
第二十一條 營利事業以前各年度雖未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而其歷年帳冊文據齊全記載連續並經稽徵機關驗印者,亦得申請辦理資產重估價。 |
營利事業帳簿應於使用前驗印,業自八十一年度起取消,又九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之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已刪除帳簿驗印之規定,爰配合刪除「並經稽徵機關驗印」之文字,以符實務作業。 |
第二十五條 稽徵機關於接到重估價申報後,應即指定專人進行調查,其有改正申報者,如係在審定通知書尚未發出前接到者,應併予調查。
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時,營利事業應依稽徵機關規定時間提示有關重估資產之歷年帳冊文據備查,其未依限提示者,得通知限期補辦,屆期仍未補辦者,本年度不予重估。
營利事業有關重估資產之歷年帳冊文據過多搬送不易者,稽徵機關認有必要或因營利事業之申請,得派員就地調查。
查審人員對重估資產之種類、數量,必要時得報經稽徵機關首長之核准,實地盤點。
查審人員實地調查或盤點時,應出示身分及指定調查範圍之證明文件,依法令規定進行調查或盤點,不得越出範圍,並應就查得情況作成報告。
稽徵機關對於營利事業依第二十二條規定委託會計師代為辦理資產重估簽證申報之案件進行調查時,除對所提供之簽證申報書表、資產重估報告書及其他有關表報說明尚有疑問或認為尚有應行查核事項,得向該會計師查詢,或通知會計師限期補具查核說明文件,或通知會計師向委託人調閱帳簿文據並備詢說明外,應就書面審查核定。但會計師屆期未提供帳簿文據或喪失稅務代理人資格,或其他原因致無法通知時,稽徵機關得直接向該委託人調取帳簿文據查核。 |
第二十五條 稽徵機關於接到重估價申報後,應即指定專人進行調查,其有改正申報者,如係在審定通知書尚未發出前接到者,應併予調查。
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時,營利事業應依稽徵機關規定時間提示有關重估資產之歷年帳冊文據備查,其未依限提示者,得通知限期補辦,逾期仍未補辦者,本年度不予重估。
營利事業有關重估資產之歷年帳冊文據過多搬送不易者,稽徵機關認有必要或因營利事業之申請,得派員就地調查。
查審人員對重估資產之種類、數量,必要時得報經稽徵機關首長之核准,實地盤點。
查審人員實地調查或盤點時,應出示身分及指定調查範圍之證明文件,依法令規定進行調查或盤點,不得越出範圍,並應就查得情況作成報告。 |
一、第一項至第五項未修正。
二、營利事業委託會計師辦理資產重估事務者,基於會計師已就相關事項進行查核,並據以辦理簽證,爰參照會計師代理所得稅事務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增訂第六項規定稽徵機關應就書面查核認定,並規範受託會計師應負責補充說明、補具文件及通知營利事業提供帳證及備詢等事項。 |
第三十條 經依第十八條核准重估者,稽徵機關應於接到重估申報書表之日起九十日內,發出資產重估價審定通知書。如因案情複雜,未能於上述期間內審定者,得延長之;延長最長以九十日為限,並應於原處理期間屆滿前通知辦理申報之營利事業。 |
第三十條 經依第十八條核准重估者,稽徵機關應於接到重估申報書表之日起一百八十日內,發出資產重估價審定通知書。 |
縮短稽徵機關發出資產重估價審定通知書時限,自一百八十日修正為九十日,以提高稅務行政效率。惟如案情複雜,未能於九十日內審定者,得延長之,並定明延長最長以九十日為限,且應通知營利事業。 |
第三十二條 營利事業對於審定重估價值不服時,得於接到資產重估價審定通知書後三十日內,填具複審申請書,向稽徵機關申請複審。但對於依第三十一條規定以原申報或改正申報數額視為審定資產重估價值者,不得申請複審。 |
第三十二條 營利事業對於審定重估價值不服時,得於接到資產重估價審定通知書後二十日內,填具複審申請書,向稽徵機關申請複審,但對於依第三十一條規定以原申報或改正申報數額視為審定資產重估價值者,不得申請複審。 |
修正營利事業申請複審期間自二十日延長為三十日,以增進納稅義務人權益之保障,並酌作標點符號修正。 |
第三十四條 (刪除) |
第三十四條 營利事業對於稽徵機關複審審定之重估價值,仍有不服時,得依法提起訴願、再訴願及行政訴訟。 |
一、本條刪除
二、按營利事業對稽徵機關之審定結果不服時,得選擇申請複審,如對複審結果不服時,再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亦得依法逕行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本條規定並無存在必要,爰予刪除。 |
第三十五條 營利事業不服審定資產重估價值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期間,仍應以原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計課營利事業所得稅。 |
第三十五條 營利事業不服審定資產重估價值提起訴願、再訴願及行政訴訟期間,仍應以原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計課營利事業所得稅。 |
配合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訴願法修正刪除再訴願之規定,刪除「再訴願」文字。 |
第三十六條 營利事業應根據審定資產重估價值,自重估年度終了日之次日起調整原資產帳戶,並將重估差價,記入業主權益項下之未實現重估增值帳戶。
前項未實現重估增值,免予計入所得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但該資產於重估後發生轉讓、滅失或報廢情事者,應於轉讓、滅失或報廢年度,轉列為營業外收入或損失。 |
第三十六條 營利事業應根據審定資產重估價值,自重估年度終了日之次日起調整原資產帳戶,並將重估差價,記入資產增值準備帳戶。
前項資產重估增值,免予計入所得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
一、配合九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修正公布之商業會計法第五十二條,於第一項增訂辦理重估或調整之資產而發生之增值,應列為業主權益項下之未實現重估增值帳戶。
二、依商業會計處理準則第三十二條第二項及經濟部九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經商字第○九一○二一一一五○○號函規定,處分資產之損益應依性質列為營業外收入及費用或非營業損益,至於處分之資產前已辦理資產重估者,原列於資產重估增值資本公積者應轉列為營業外收入及費用或非常損益,爰增訂第二項但書規定,該資產於重估後發生轉讓、滅失或報廢情形者,應於轉讓、滅失或報廢年度轉列為營業外收入或損失。 |
第三十八條 營利事業如對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不服而申請複審或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者,仍應按原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調整,俟複審、訴願或行政訴訟確定應予變更後,再按確定之數額更正。 |
第三十八條 營利事業如對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不服而申請複審或提起訴願、再訴願或行政訴訟者,仍應按原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調整,俟複審、訴願、再訴願或行政訴訟確定應予變更後,再按確定之數額更正。 |
配合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訴願法修正刪除再訴願之規定,刪除「再訴願」文字。 |
第三十九條 (刪除) |
第三十九條 資產增值準備除彌補虧損或轉作資本外,不得派作其他用途。資產增值準備,亦得留存帳面,不予轉帳。 |
一、本條刪除
二、九十年十一月十二日修正公布之公司法業刪除第二百三十八條及修正第二百四十一條規定,資產重估增值之資本公積,不得再轉作資本。另依九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修正公布之商業會計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資產重估增值,原列為資本公積項目,應改列為業主權益項下之「未實現重估增值」,不得再適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之規定,本條爰配合刪除。 |
第四十條 (刪除) |
第四十條 營利事業之虧損,如需彌補時,應儘先以盈餘公積及其他盈餘準備彌補。不足時,再以資產增值準備沖轉,並應造具盈虧撥補表表明之。 |
一、本條刪除。
二、理由同修正條文第三十九條。 |
第四十一條 (刪除) |
第四十一條 營利事業之虧損,如以資產增值準備彌補,此後年度發生之盈餘,除依照公司法、所得稅法之規定分配外,其餘應轉回資產增值準備科目項下,在原撥補數額未轉回前,不得分派股息及其他用途。 |
一、本條刪除。
二、理由同修正條文第三十九條。 |
第四十二條 (刪除) |
第四十二條 營利事業依第三十九條規定,以其資產增值準備彌補虧損或轉作資本,應就其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為之,其因對審定之資產重估價值不服,申請複審或提起訴願、再訴願或行政訴訟者,應俟確定應予變更後,再按確定之數額為之。 |
一、本條刪除。
二、理由同修正條文第三十九條。 |